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知识库

知识库

Knowledge Base

深挖甜樱桃产业焦点,聚焦中国甜樱桃品种

近20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甜樱桃产业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成为“小树种、高收益、大产业”的典范之一。2018年中国甜樱桃栽培面积接近300万亩,已是世界上栽培面积最大的国家。然而,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土壤、生态气候条件复杂多样,甜樱桃产业未来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尤其是品种方面,各产区对优良品种的需求十分旺盛。正因如此,各地频繁出现品种炒作和盲目跟风现象,严重影响甜樱桃产业健康发展,今天,就跟随樱桃育种专家李明研究员,从甜樱桃产业问题的根源抓起,对比分析世界产区与中国产区的区别,教您如何正确选择甜樱桃品种。一、品种问题从起源说起 甜樱桃的起源地甜樱桃原产于欧洲黑海沿岸和亚洲西部,适宜于冷凉的生态气候条件。中国引入种植甜樱桃历史相对较短,除大连市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培育的红灯在生产上栽培面积较大外,目前生产中的主栽品种如早大果、美早、布鲁克斯、萨米脱等都引种于国外。 世界主要产区的湿热指数由上、下两图表对比可以看出,甜樱桃中国主产区的湿热指数普遍高于世界其他主产区。因此,很多国外的优良品种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国内的生态气候,在国内的种植表现不尽人意。 中国主要产区的湿热指数部分引进甜樱桃品种不耐花期高温导致花而不实、产量低。如柯迪娅(Kordia),果实乌黑发亮,口感脆嫩,果肉细滑,甜蜜多汁,以其良好的品相和一流的口感,被誉为“车厘子世界的NO.1”、“车厘子中的顶级钻石”等。但在郑州地区因不耐花期高温,长期以来产量一直很低;在山东省烟台、甘肃省天水等一些冷凉地区的结果表现较好。国内多数产区夏季多高温,容易诱发甜樱桃花芽在分化期间形成双子房,导致次年甜樱桃畸形果比例较高,一些早熟品种畸形果问题更加突出,严重影响到果实的商品性和经济价值。 国内多数产区气温偏高,果实生长发育期较短,果实大小和品质相对较差。由于育种技术障碍,早熟品种果实的种子成苗率低,导致早熟优良品种相对匮乏,好品种多为晚熟品种。国内种植的早熟品种主要是红灯和早大果,但红灯不耐病毒,病毒病症状表现严重,且树势旺盛成花困难;而早大果树势偏弱,丰产性较差。急需筛选早熟的优良新品种改变品种过于单一的局面。二、正确选择品种:授粉&特色在甜樱桃品种的选择搭配上,首先要考虑品种的经济性状,选择果实大、品质优良、丰产的品种。其次,选择适宜当地气候条件的品种,如雨水多的地方需要考虑品种的抗病性、抗裂果能力。最后根据地理位置、市场情况综合考虑早、中、晚熟品种的搭配比例。1、选择适宜的授粉品种甜樱桃除少数自花结实品种外,多数品种是异花授粉,需要配置适合的授粉品种。即使是自花结实的品种,如不配置授粉树,产量较低,也应配置授粉树。需要注意的是,每个甜樱桃品种均含有2个S等位基因,如果两个品种的S等位基因完全相同,也不能授粉受精坐果。如红灯的S基因型是S3S9,美早的S基因型也是S3S9,它们之间无法互相授粉坐果。只有两个品种的S基因型不同,才能相互传粉,授粉受精坐果。因此,授粉树的配置还需要注意甜樱桃品种的S基因型。 常见的品种无法互相授粉甜樱桃不同品种的花期早晚不同,授粉品种之间要求花期相遇,至少部分重叠,才能实现授粉受精坐果的目标。一个樱桃园,至少要有3个以上花期相遇的品种,面积大的品种可以多一些。这是因为不同年份受天气和气温变化的影响,甜樱桃不同品种的物候期和开花质量有所变化,配置较多的品种可以规避风险,确保果园产量持续稳定。2、根据需要选择有特色的品种 从果皮色泽上看,黄色品种的果实品质要优于红色品种,但缺点是果实颜色浅、果实表面容易因为相互碰撞发生褐变,外观品质、耐贮运等商品性不如红色品种,更适合观光采摘果园种植,而以批发销售为主的樱桃园,宜发展红色品种。从果实硬度上看,硬肉型甜樱桃品种因为耐贮藏、耐运输、商品货架期长,受到越来越多的经销商和消费者喜欢,国际贸易中基本上都是硬肉型的紫黑色品种。果个大、硬肉、颜色黑紫、品质佳、耐贮运的品种是批发商和电商的最爱,如美早、赛维、柯迪娅等。所以,今后再发展种植甜樱桃,应注意选择硬肉型的品种。三、未来6大育种目标 国内多数甜樱桃产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少雨,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季,春秋短暂,冬夏漫长,与国外甜樱桃传统种植栽培区域有很大的不同。国际上,甜樱桃主要栽培的传统品种包括:宾库、那翁、斯坦勒、伯兰特、兰伯特、Georgia、先锋、拉宾斯、雷尼尔等;新种植发展的品种主要包括:柯迪娅、桑蒂娜、雷佶娜、甜心、赛维、Staccato、斯基娜等,品种特点是晚熟、硬肉、紫黑、浓甜微酸、丰产。当前,国内甜樱桃育种科研单位在甜樱桃品种选育上主要考虑的性状包括:①果实大小和品质(大果型、浓甜微酸);②结果能力(早果性、丰产性、稳产性)、贮运性能(硬肉);③果实成熟期(不同熟期,特别是极早熟或极晚熟);④S基因型(自交结实);⑤抗逆性(耐高温、抗旱、抗寒、抗裂果、畸形(双)果率低;⑥抗病性(耐病毒病、耐褐斑病等)等。推动甜樱桃栽培品种本土化,培育适应不同产区土壤和气候条件的大果、优质、丰产的栽培品种是今后育种工作的重点。四、甜樱桃优新品种推荐 近些年来,在“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樱桃产业行业专项等课题经费支持下,国内相关单位都开始陆续开展甜樱桃育种工作,储备了一大批甜樱桃杂种实生苗,各单位都已筛选培育出许多优系和新品系,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优良品种不断涌现,甜樱桃栽培良种的本土化很快会实现。介绍几个甜樱桃优新品种。春露早熟品种,先锋自然杂交实生后代,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选育,2017年通过河南省林木品种审定。单果重8~12g,果实肾形,果柄短粗,果实紫红色,酸甜适口,品质佳。果实发育期40~44天,在郑州地区5月10日左右成熟。自花不实,S基因型是S1S6。春晖中熟品种,先锋自然杂交实生后代,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选育,2018年通过河南省林木品种审定。单果重9~13g,果实肾形,颜色深红,果肉硬,味甜微酸,品质极佳。果实发育期约54天,在郑州地区5月24日左右成熟。自花不实,S基因型是S1S9。果实成熟时易与果柄分离,可以实现不带果柄采摘,非常适合机械化采收和都市生态观光园采摘。春雷红灯与先锋杂交后代,S基因型是S3S9 。树势强,树姿直立;果实肾形,果柄短,颜色紫红,肉质硬脆,平均单果重8.5g,可溶性固形物16.5%,酸甜适口,品质上等;畸形果极少,耐贮运,早果性和丰产性好;在郑州地区5月25日左右成熟。明5-5早中熟品种,萨米脱与13-33的杂交后代,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选育。单果重8~12g,果实深红色,近圆形。硬肉、脆,浓甜,品质极佳。果实发育期45~50天,在郑州地区5月18日左右成熟。自花不实,S基因型是S1S6。果实含酸量极低,6成熟口感就无酸味,早采可食,是适于中国中西部暖温带地区推广种植的优良大果型及微酸型甜樱桃新品种。早熟品种,萨米脱与红灯的杂交后代,烟台市农业科学院果树科学研究分院选育,2013年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平均单果重9.7g,果实鲜红色,心脏形,果肉淡红色,硬脆,在烟台地区5月22~25日成熟。自花不实,S基因型是S1S9。专家建议:甜樱桃受气候影响很大,因此不同地区选择的适宜栽培品种也是不一样的。沿陇海铁路沿线地区是甜樱桃产业的早熟栽培区,发展种植甜樱桃的突出优势就是成熟早、上市早,因此对优质、大果型早熟品种的需求十分迫切;而大连和烟台等环渤海湾地区果实成熟晚,可以主力发展优质、大果、硬肉、耐贮运的晚熟和极晚熟品种。正确选择适宜本地栽培的优良品种,切记不能盲目迷信广告宣传,追求所谓的新、奇、特。新品种不一定是适合当地的好品种。

MORE

汪景彦:密切结合国情,建设中国特色苹果生产强国

我国苹果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以上,是苹果出口、消费大国,但不是生产强国,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还要努力奋斗多年。我国人均土地面积少,常有干旱等自然灾害威胁,土壤瘠薄、灌溉条件差、多分布在丘陵地区、果农经济基础薄弱、劳力昂贵难求等因素都限制了苹果现代化的实现,所以学习引进国外先进品种、技术、设备,要根据我国国情、民情、园情才能成功。只有密切结合国情,真正建设具有中国特色苹果产业强国的目标才能实现。苹果发展历史回顾建国前我国苹果最早于1871年由美国引入山东省烟台市,后又从德国、俄国、日本先后引入。建国前,已形成辽南和胶东两大苹果产区,主要品种有国光、元帅、青香蕉、红玉、印度、祝光、倭锦等20多个。1949年,辽宁、河北、山东等省区共有苹果面积2万hm2左右,产量10万t左右。其中,辽宁省苹果年产量2.95万t,山东省年产量0.7万t,河北省年产量440t,其他各省虽有零星发展,但产量不多。建国后苹果生产恢复期(1949—1957年)1950—1952年,百废待兴,国家积极扶持果业发展,如发放无息贷款、减免农业税、成立果树技术指导机构、组织供销社收购果品等,调动果农务果的积极性。山东、辽宁的老苹果产区管理加强,主要病虫害(苹果树腐烂病、桃小食心虫等)得到控制,产量迅速回升。1955年,国家明确提出“果树上山、下滩,不与粮棉争地”的果树发展方针,随后,在黄河故道地区各省(河南、安徽、江苏等省)建起了近百个国营园艺场。1957年,黄河故道地区果树面积发展到6.89万hm2,产量达15.95万t,分别比1949年增长2.5倍和50%。与此同时,山西、新疆、宁夏等地也开始从辽宁、山东省调苗,为发展苹果奠定了基础。1956—1957年,苹果发展处于第1个高峰期,1957年全国苹果栽培面积达16.33万hm2,总产量达22.15万t。1958—1963年,苹果生产发展停滞、产量徘徊不前,辽宁省苹果产量1957年下降5万t,山东省则从2.7万t降为2.27万t。1960年,黄河故道地区苹果幼树也缩减了60%左右。恢复整顿期(1962—1980年)此期山东省苹果发展最快,1964年苹果产量尚不足4万t,到1970年增至27.29万t;辽宁省1966年产量为25万t,1970年达到40万t,居全国首位;河北省1965年产量为6560t,1970年增至3.27万t;山西省1957年产量为650t,1970年增至1.1265万t;黄河故道地区以河南省增加最多,1964年产量为4000t,1965年增至1.0万t,1970年达2.0万t。内蒙古、宁夏、青海等地引种苹果逐渐成功,1970年苹果产量合计为2万t以上。1962—1964年,陕西省在秦岭北麓建起了1.3万hm2苹果带,仅眉县就有4000~4667hm2,主栽品种有国光、祝光、红玉、元帅、青香蕉等。1973年,农业部、外贸部、全国供销总社召开了“提高外销苹果质量”专题会议,决定在山东、辽宁、河北、陕西、甘肃、河南、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建立1.2万hm2外销优质苹果基地,历经3年基本建成。1970—1980年的10年间,辽宁、山东、河北三省苹果面积和产量均快速增长,其他各省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苹果生产第2个发展高峰(1981—1995年)此期内,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方针推动下,全国苹果生产进入一个新阶段。1980年3月,由农业部组织从日本引进一批红富士苹果接穗,分别在全国6个点进行高接观察。成功后,由农业部农业司牵头,成立了由辽宁、河北、山东等11个省市组成的“着色系富士苹果试验示范协作组”,1981年全国红富士苹果面积已达20.67万hm2。1989年1月,又成立了由12个省(市、区)参加的“红富士苹果优质高产技术推广协作组”。经5年已圆满完成了任务,红富士苹果栽培面积已达37.71万hm2。1985—1990年,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带头,成立了由12个省市参加的“全国新红星苹果技术开发协作组”,经5年开发,完成了开发计划,新红星苹果栽植面积扩大到8.4万hm2。到1995年,新红星苹果面积已发展到40多万hm2,成为仅次于红富士的第二大主栽品种。1990—1995年,我国苹果面积以每年1.33万~2.22万hm2的速度在增长,产量以每年200万~300万t的速度在增加,年均增加30%以上。到1995年,苹果面积已达296.7万hm2,产量达1705.2万t,这种飞速发展的背后,却隐藏着危机。面积结构调整期(1996—2005年)由于苹果生产发展过快,大部分苹果产区的苹果产量供过于求,开始出现卖果难,果价猛跌,效益低下,果区布局开始调整,非适宜区、次适宜区面积、非适宜品种都在迅速减少,此期栽培面积减少100余万hm2,仅剩189万hm2。砍伐苹果树的经济损失达700亿元,教训深刻。2003年和2007年,农业部2次制定了苹果优势产业带发展规划,把渤海湾产区和西北黄土高原产区作为我国苹果优势区域重点建设,提高了我国苹果产业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稳定发展期(2006—2018年)此期苹果面积稳定,每年以2%~5%的速度在增长。2016年,红富士产量为3190.98万t,约占全国苹果产量的72%。此期内,苹果产区合理调整,最适宜区适度发展,适宜区择优发展,次适宜区控制发展,非适宜区杜绝发展。品种结构上,控制红富士面积,因地制宜地选择其他优新品种,优良品种比率为70%~90%,完全符合国内外市场的需要。苹果发展成就苹果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2017年我国苹果栽培面积达到253.3万hm2,产量达4139万t,分别比1949年增加126.7倍和398.1倍。产量占世界苹果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中国对世界苹果发展的贡献率在84%以上。我国已成为苹果消费和出口大国出口量2017年我国鲜苹果出口量达133万t,出口量占全世界苹果出口量的20%左右;中国浓缩汁出口量达61万t,占世界60%以上。消费量2017年全世界鲜苹果消费量为6458万t,深加工消费量1125万t,我国消费量为2000余万t,占世界的30%左右,人均消费量为30kg左右,超过美国、欧盟。鲜果消费占我国总消费量的90%左右,加工品占10%左右。苹果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重视品种引进,相继引进红富士、新红星、乔纳金、嘎拉等。现在一些苹果新产区新品种占比已提高到80%~90%。其中,2016年红富士产量约占全国苹果总产量的72%。苹果中的富士系(芽变、短枝型、杂交后)、元帅系(短枝芽变3~5代)、乔纳金系、王林、华红、华冠、华硕、寒富等已逐渐成为各果区的主栽品种,而老品种,如国光、青香蕉、印度、红玉等,已降至10%以下。苹果优势区域已经形成农业部确定的渤海湾产区和西北黄土高原产区作为优势区建设得到重视和发展,产业水平逐年提高,这2个优势产区苹果面积占全国苹果总面积的80%以上。产业化水平稳步提高随着苹果生产的快速发展,苹果采后处理能力不断提高,占总产量的20%~30%。果品贮藏能力也占总产量的25%以上,流通、运销也采用冷链系统,保证苹果质量的稳定。目前,优势区贮藏加工企业就有2200余家,苹果汁加工能力110万t,为过高的苹果产量分流减压作出了贡献。建设中国特色苹果生产强国调整产区,控制规模发展苹果生产,要因地制宜,适地适栽,避免盲目追求面积,扩大种植,要根据品种特性,做出详细区划,如新红星、红富士苹果早有最适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的区划意见。这方面过去有过深刻而沉痛的教训,如1996年前后是苹果发展的第2次高潮,栽培面积猛增到290余万hm2,苹果产量上升过快,市场供过于求,价格猛跌,果农便开始刨树,一下子刨掉100万hm2,初步估算,苗木费、栽植费、管理费加起来共损失700多亿元。经过1997—2005年近10年的调整,面积增速放慢,每年增加2%~5%,稳定在200多万 hm2;苹果价格慢慢回升,果农比较满意。前几年,当苹果面积增长到250多万 hm2时,苹果价格疲软现象再度重演。恰逢2018年我国苹果遭遇严重霜冻,产量损失800多万t,全国苹果价格又回升至果农满意的数值。笔者认为,我国有200万hm2苹果园就足够了。因此,应本着最适区优先发展、适宜区选优发展、次适宜区限制发展、不适宜区杜绝发展的思路合理开发。如在优势区内加大发展力度,扩大经济栽培区,苹果优势区正向西北黄土高原转移,建议将新疆阿克苏地区作为有机苹果最适区发展,因为那里有天山雪水灌溉,干旱少雨,病虫害轻,几乎不打农药,只打营养液,投资少、效益好,是得天独厚的有机苹果生产区和经济栽培区。当前,压缩苹果面积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当前树龄30年以上的苹果树全国有50多万hm2,多半是枝干病害重,树体残缺不全,生产力低下,应有政策支持,刨除老园有资金补偿,刺激果农在几年之内淘汰老、弱、病树。不受市场欢迎的品种价格低、产量不高,丧失经营价值的树应更新或刨掉。由于经济困难或缺乏劳力等原因,难以经营的果园应转让他人或改种其他树种。位于雹线上的,冻害、霜害频发又难以防范,产量没有保证的果园,建议改种其他树种或作物。位于次适宜区或不适宜区的苹果园,经济效益低下的苹果园,应在近期调整,改种其他树种或作物。压缩总产,提高单产压缩总产按照我国实际需要,供鲜食2000万t,生产加工1200万t,出口150万~200万t,共3400万t即可满足需求。要解决这个难题,任务十分艰巨,除上述压缩栽植面积外,还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工作:开发加工渠道。目前,我国苹果加工量仅为总产量的25%左右,主要产品为果脯、脆片、苹果醋、苹果酒等。而在国外,加工量比率高的为50%~60%。我国还应开发其他加工渠道,分流一部分产品,减轻压力。减少小果率。目前,许多果园小果率在30%以上,消除这部分果,一则可保证优质果率的提高,二则可克服大小年现象,三则可强壮树势。严格控制花果负载量。用距离法或干周法留果,严禁超产。提高单产我国苹果单产低于国际水平,国外苹果生产先进国家亩产量2~3t,而我国只有1.2~1.3t,所以增产潜力很大。如果将亩产量提高到1.5t的话,我国只保留200万hm2苹果园,总产量也可达到我国目前的产量水平。所以,今后在减少种植面积的前提下,通过提高单产仍然可保持生产大国的地位。品种调新,力求多样品种结构急需调整我国的苹果主栽品种大多引自国外,如红富士、新红星、嘎拉、乔纳金、王林、津轻等,约占总产量的85%,尤其是红富士,占全国总产量的70%左右。其中,陕西省红富士产量达849.23万t,约占陕西省苹果总产量的77%,山东省红富士苹果产量达811.11万t,约占山东省苹果总产量的83%,新疆红富士占比在95%以上。单一品种过分集中,不但容易造成生产管理上劳力紧张,管理困难,也影响销售价格。红富士虽然甜脆、水分多,但缺少香味和一定酸度,果肉太硬,老人不喜欢,消费者还怀念过去的国光、红玉等老品种。所以,近年来一些果区开始发展王林、蜜脆、华红、中秋王等品种。世界上其他国家也很重视红富士发展,如美国、意大利、法国、智利、南非等国家,红富士占比50%左右。我们认为,我国将来将红富士占比降到50%~60%就可以了。增加国产、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比例秦冠、寒富、秦阳、华冠、华硕、华红等品种均为我国自主选育的苹果优质品种,应因地制宜发展。发展无袋栽培的品种是今后追求的方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赵政阳团队育成的瑞阳苹果,不但是早丰、优质、抗性强、易栽培、耐贮运的晚熟品种,而且可实现免套袋栽培。增加加工苹果品种比率目前,我国苹果汁生产和出口均居世界首位,加工能力100余万t,但由于主要原料是残次果和落果,所以加工品质量会受到影响。国内外加工品种不少,如红玉就是最好的加工品种之一。近年来,我国培育出鲁加1号~鲁加6号等品种,以及由国外引进瑞林、瑞丹等浓缩汁加工品种,但尚未形成规模产量。增加矮化品种矮化品种即短枝型品种,呈半矮化状态。目前,短枝富士系列(福岛短、宫崎短、惠民短、礼泉短等)栽培面积近13.3万hm2,新红星、俄矮2号、阿斯、矮鲜等品种在甘肃省天水(称花牛苹果)地区栽植近13.3万hm2,嫁接在乔砧上长势中庸、健壮、产量高,修剪省工,管理方便;嫁接在矮化中间砧上称“双矮”,表现树体矮小,树形紧凑,在肥水条件好的情况下,可进行密植栽培,管理省工,经济效益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栽培体制宜“乔矮并举”,且长期存在20世纪70年代前辽南、胶东地区苹果树采用乔砧(山定子、海棠)、乔化品种(国光、金冠、元帅等),进行稀植(行距7~10m,株距6~7m),亩栽6~14株。稀植的主要问题是培养树冠骨架时间长(栽培5~7年),开始结果晚(栽培6~7年),早期产量低,增产慢,收回投资晚。密植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苹果产量少,供不应求,市场需要果园快速增产,不久便掀起密植热,即亩栽55~220株。经过20余年的努力,苹果大幅增产,达1113万t,出现供过于求、卖果难的问题。同时暴露出密植的弊端:树冠密、枝多、早交叉、树势旺、光照差,果小质差,经济效益不高,给生产带来困难。所以,近十几年来,为解决乔砧密植问题,开始控冠改形,搞大改形,强拉枝,示范过硬,成效显著。适度密植阶段人们从稀植和密植中总结了经验,吸取了教训,近20年来新栽园大部分按适宜密度栽植,即根据砧穗组合、生态条件和栽培水平确定适宜的行株距,对老密植园进行间伐或控冠改形,充分满足生产优质果的需要。矮密栽植方兴未艾国外多用矮砧栽培,有的国家80%~90%果园采用矮砧栽培,值得我们借鉴。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引入矮砧M系(M2、M4、M7、M9)以来,相继引入P系、B系、MAC系、MM系等进行多点试栽,还有我国选育的SH系、GM系等。近年又引进M9-T337等砧木,矮砧密植取得可喜进展。但扩大面积有限,至今,我国苹果园矮砧栽培面积只占苹果总面积的10%~15%,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生态条件差。气候不适,温度低,冻害严重,如P系、B系、M9-T337在辽宁省兴城一带易受冻害,限制了其发展;另外,我国多数苹果园土层浅、土质差、肥力低,70%为旱地果园,经常遭遇春旱、伏旱,有时为了保树,不得不把果实提前疏掉,所以矮砧树发展受到限制。建园和生产投资多,想致富的果农无力负担。如矮砧苗价高,为30~55元/株,每亩建园费用约1.8万元、管理费用3000~4000元,让果农一下子付出大量成本实属困难。所以,只有资金雄厚的企业家,得到政府项目资金支持的情况下,才能大面积建园。示范园不过硬,有的园貌不整齐,有的早衰,有的过密(株距1m),经济效益不高,无法吸引周围果农效仿种植。乔矮并举,长期共存我国种植苹果仍然遵循“上山、下滩、进沟,保护基本农田”的原则,所以,乔砧树仍有其发展空间,而矮砧树只能在中部果区气候、土壤适宜、管理水平高、经济基础好的条件下建园。因此,“乔矮并举,因地制宜,长期共存”是我国苹果发展的一大特色。现代化与一般化共存我国苹果面积大,管理水平差异悬殊。近年来,一些企业家投资建园,引入国外的技术、品种、设备,完全体现了现代化果园模式,如陕西省千阳县海升集团、华圣果业等公司,都引领着中国果业现代化发展,值得关注和学习。这类果园田间作业由大型机械完成,效率很高,使用高速弥雾机喷药,一天一台机器可喷400~500亩果园;一台砧苗扦插机每天可插9万株;果园采用高纺锤形树形,人们站在行间平台车上操作。亩用工量只有十几个,1个人可管几公顷果园,喷布疏花疏果剂,节省了大量人力。这些现代化措施代表着我国果业的未来,但我国80%以上的苹果园现状却很一般,呈现以下几个特点。生产规模小。苹果园多以家庭小户、分散种植为主。有调查表明,家庭果园≤2亩者占20.5%,2~5亩者占55.36%,5~10亩者占14.29%,>10亩的只占9.8%,而且这种状况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丘陵、沟壑、梯田狭窄地块较多,难以使用大型机械。宜选用多功能小型机械操作,如开沟施肥机、喷药机等。购置大型机械经费不足,80%以上的果农多属温饱型,没有足够资金,也没有必要购置大型机械。将来农机可由农机服务公司购置,为分散的果农服务,这是一条捷径。果农目前可能实行半机械化,引进优新品种或个别管理技术,还难以实施统一经营和标准化管理。所以,在今后数年内,只能是现代化和普通化管理并存的局面。今后10年,现代化苹果园达到总面积的25%,总产量达1500万t,应是现实的奋斗目标。管理技术需要省工、简化近年来,我国苹果园劳动者多为老、弱、病、残、妇人群,青壮年多外出打工。据王金政等2001年调查,山东省苹果园从事田间作业的果农:30~40岁占9.82%,41~50岁占42.86%,51~60岁占33.04%,61~70岁占13.39%,71~80岁占0.89%,其他各省也有类似的情况,果农老龄化相当严重。同时,果农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小学程度占11.61%,初中占45.54%,高中占38.39%,大学只占4.46%,而且这些人技术素质不高,很多人原来从事大田生产,后来才转管果树,而且这类人群很少接受系统的果树技术培训,许多技术不掌握,甚至有的地区在一个有几百公顷的果树专业村竟找不到一位技术员。虽然提倡“家家都有一个明白人”,但严格讲,一个村很难找到一个“明白人”。针对果区实际情况,现在提倡果树管理要省力化、简单化,一看就懂,一学就会。能用机械,不用人力。如采用施肥开沟机、行间中耕机、小型喷药机等。采用电动剪、高枝剪来剪树,省力高效。采用矮冠树形,如细长纺锤形、松塔树形等。树高控制在2.8m以下,多数作业是站在地面上操作,便于田间各种作业,并可保证人身安全。采用简化修剪技术,我们称为“傻瓜修剪法”,1天可学会,2天可出徒;1天1人可修剪1亩苹果树,效率提高3~4倍,每亩节资500~600元,自家树自己剪,既稳妥、又省钱。果园养鹅,一举多得。果园养鹅,可以免去人工割草、机械割草的劳动;同时,鹅粪留在园地,既能节省运肥的费用,又能增加土壤肥力(纯氮、纯磷、纯钾含量每亩分别增加18、16、14kg)。喷布PBO可抑长、促花、优果,节省环剥、扭梢等劳动。搞好病虫害测报,不但可减少打药次数,还可节省农药,有利于省工、节资。肥水一体化。喷灌、滴灌等设备均可省工、节水,经济效益好。迅速提高生产者技术素质。通过各种渠道,加强果农技术培训,力争在3年内,将1/3果农提高到初级技术员水平。加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让他们成为果树技术骨干力量。完善农技推广系统。力争每个重点专业村有一位农艺师,常年指导果树生产技术,重点抓好示范园建设,带动大面积生产。拉开果品档次,满足市场需要建设现代化精品果园我国苹果生产要想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就要在最适区建设现代化苹果园,其实这类苹果园占比20%~30%就已足够,预计总产量可达1500万t。这部分果一要做出口,二要满足高端市场需求。目前,我国苹果园优质果比率占总产量的50%~60%,示范园占80%以上。高档果、精品果只占总产量的5%~10%,绝大部分为普通果。今后的目标应该是逐年减少普通果,提高优质果、高档果比例,充分满足各类消费者对不同档次果品的需求。生产功能果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吃水果要求味美、安全和有保健功能。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功能果品的生产,如让果实富含SOD和硒元素,具有抗衰老、美容养颜、防止慢性病、抗疲劳等作用,这类苹果一般售价高、销售快,价格不受市场影响,产投比10∶1,可让生产者、经营者快速致富。目前,功能苹果只占总产量的1%左右,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MORE

不可错过,大樱桃标准化管理技术

1.园地选好,后期不会后悔好多大面积种植的樱桃不成功,究其原因,就是地没选好。大樱桃既不抗旱也不耐涝,更不耐盐碱。因此,园地宜选择在有水浇条件、同时地下水位低、不宜积涝的地方。选择在土层比较深厚,透气性好,以及保水力强的砂壤土和壤土,适宜中性微酸土壤,pH8以上的碱性土壤也不适宜建园,这一点对于新发展的种植大户尤其重要,不要等建了园再进行改造,笔者曾经在新疆看到盐碱地栽植的樱桃生长就不整齐。这是大樱桃美早试验基地,建园为沙壤土这是采取主干形栽培的大樱桃基地2.根据市场品种,搭配授粉很重要2.1品种选择大樱桃不同于其他果树,不是追求新,是要讲究市场和品种表现稳定。选择品种时,要全面分析品种的综合性状,如丰产性、品质、适应性、成熟期,栽培目的和经济价值等。选用丰产优质良种。自花结实品种可减轻花期气候等因素造成的授粉不良的影响,确保丰产稳产。如布鲁克斯、福星、福晨、桑提娜、红灯、萨米脱、美早、先锋、拉宾斯、艳阳等。选用大果硬肉型良种。市场上大樱桃果实大小是影响售价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在综合性状较好的条件下,尽量选用大果硬肉耐贮运的品种。注意早中晚熟品种的合理搭配。萨米脱结果症状2.2合理搭配授粉树大樱桃大多品种高度自花不结实,应合理配置授粉树。配置授粉树时,首先要考虑授粉品种与主栽品种间授粉亲和力的高低,花期是否一致,授粉树的丰产性、果实品质、适应性和经济价值等性状。大樱桃相同基因型的品种相互不能授粉,选择品种时要注意,另外生产中多选择先锋、拉宾斯作为通用授粉树。一般主栽品种宜占70%~80%,授扮品种可占20%~30%。授粉树的配置方式,因授粉组合、栽植距离,以及园地地形而定。在两个主裁品种互为授粉树,株行距为4~6米的平地大樱桃园中宜隔2~4行主栽品种,成行栽植1行授粉树。园地面积较小时,可以隔1行主栽品种,栽1行授粉品种。山丘地大樱桃园,可采取阶段式或中心式配置授粉树。阶段式配置,就是在行内每隔3~4株主栽品种,栽植1株授粉树。中心式配置,就是中间栽1株授粉品种,周围栽8~12株主栽品种。3.科学建园3.1栽植密度和裁植方式3.1.1栽植密度:栽植密度与选择的树形,选择的砧木,园地情况,机械化应用情况有关系,目前生产中应用的树形有主干形、纺锤形、疏散分层形,Y形,目前比较流行的就是纺锤形了,通过生产实践来看,在土壤肥厚的地方,株行距宜3米×4.5-5米,着眼早丰产且管理精细的园地可采用2.5米×4米的株行距,当然现在有些农户采取矮化砧木,进行计划密植,等树大了,可以进行移植,或者卖掉,效益也不错。 这是2.5X4的纺锤形樱桃园生产中Y形大樱桃园可以采取的密度为株距2米,行距4.5米,这样可以进行行间操作。 这是两主枝开心的大樱桃园3.1.2栽植方式:平地、砂地和田面较宽的梯田上,可采用长方形或正方形栽植在田面较窄的梯田上,裁2行不足、裁1行有余时,可以等距离三角形栽植。在只能栽植l行的窄面梯田上,宜裁在梯田外沿1/3的地方。在山丘地梯田上栽植,行向一般要与水平等高线平行。选择的平原地就要严格株行距,将来便于管理。 3.2栽植时期与方法3.2.1栽植时期:在冬季多风、干旱的地方,冬栽苗术容易失水"抽干",降低成活率,影响生长发育,多在春季栽植。春栽,宜在土壤化冻后至苗木发芽前进行,一般以3月上中旬最为适宜。3.2.2栽植方法:建议大樱桃栽植的地方无论是降雨多与少都要起垄栽培,尤其是地势低洼的地方,更要起垄,起垄宽度一般1.2米,高根据具体情况30-50厘米不等。 这是起垄栽植后生长2年的樱桃园 起垄的樱桃园 栽植深度,与在苗圃中的原深度相同。栽苗后,在栽植穴周围筑起土埂,随即充分灌水。水渗入后,用土封穴,并在苗干周围培起土堆,以利保蓄土壤水分,避免苗木被风吹歪。发芽后天气干旱时,要及时灌水,以利成活。

MORE

1 2 3 4 5 6 7 8 9 第 8 页 共 25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