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知识库

知识库

Knowledge Base

溃疡病发病有什么特点

溃疡病发病程度因品种、树体负载量、气候、树龄、树势、管理技术的不同而有很大不同。品种之间感病性有差异,中华猕猴桃比美味猕猴桃易感病,红阳最感病;超载严重、树势弱、树龄越大,越易感病;雄株发病严重,徒长枝比中庸枝发病重。华优品种骨干枝及剪口发病多,但常能自愈。秋季降温早而幅度(早霜)大、冬季较长时期极端低温引起冻害、冬季暖冬而春季气温低或起伏不定、湿度大,发生倒春寒,易引起发病;栽培管理不科学、超载严重、秋季施氮肥过迟、枝蔓成熟度差易发病。

MORE

果树绿色防控技术:生态防控+物理防治+生物防治(1)

什么是绿色防控?从果园的生态系统整体出发,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积极保护利用自然天敌,恶化病虫的生存条件,提高果树抗病虫能力,在必要时合理地使用化学农药,将病虫危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一、农业生态防控技术(一)健康的栽培模式1、健康的土壤,是果树绿色防控的基础。培肥地力始终放在果业工作的首位,千方百计增加有机质,增强优质果品生产的动力源泉。日本果园的有机质含量一般在3~4%以上,最高达10%以上。我国多数果园有机质含量不足0.3%,山地果园不到0.1% 。2、果树通风透光,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果树绿色防控的关键。采用具有良好通风透光条件的树形栽培模式,如开心形(大冠树)和细长纺锤形(矮密树),能大大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降低防控的难度。3、合理的果树负载,是果树绿色防控的保证。(二)清洁果园及果树及时清除果园内枯枝、落叶、僵果、落果、杂草等,并集中烧毁,可大大减少褐斑病、轮纹病、白粉病、叶螨、刺蛾、金纹细蛾等病虫害的越冬基数。刮除果树老皮、粗皮、翘皮、病斑,剪除病枝、虫枝、虫果以及尚未脱落的僵果,并将清理下的树皮、树枝集中烧毁,消灭潜藏在其中的病虫害,如梨茎蜂、梨瘤蛾等害虫用人工剪除的办法,大范围连续进行2~3年,不用打药,基本可以控制。在树干和主枝上刷涂白剂,既可杀灭越冬病虫,又能预防牲畜、鼠类、野兔啃食树干,还可以减少冬春昼夜温差,增强树体抗冻能力。消灭树盘中的病虫。许多害虫在寒冷季节有钻入地下冬眠的特性,入土深度大多在树盘内10~15厘米的表层土,所以,冬前、早春结合施肥,深翻树盘30~40厘米,将土壤中越冬的害虫暴露于地面冻死或被鸟禽啄食。用塑料膜覆盖树盘,可有效阻止食心虫、金龟子和部分鳞翅目害虫出土,致其死亡,并且有利于保温保湿。用肥料巧治病虫(1)用尿素、洗衣粉、水配制成的混合液,喷洒果树,既可起到叶面追肥的效果,又可有效防治红蜘蛛、蚜虫等害虫,配制比例为:尿素:洗衣粉:水=3:1:500。(2)用草木灰加5倍水,浸泡24小时后,取其过滤液,对果树进行喷雾,不仅可增补钾肥、磷肥,提高树势,还可杀灭蚜虫。(3)将具有根腐病症状的果树下的土壤扒开,露出根部,刮去腐烂部分,先晾根一段时间,然后每株施入2.5~5千克草木灰,并加土少许覆盖,用此法治疗果树根腐病效果好,还可提高树体抗病力。(4)近年来,沼气普及农村,沼液资源丰富,用50%的沼液在果树花期、幼果期、生长旺盛期各喷一次,不仅有利于优质稳产,还可大大减轻早期落叶病、红蜘蛛、蚜虫等病虫的危害,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二、物理防治技术(一)绑诱虫带利用害虫沿树干下爬越冬的习性,在树干分枝下5~10厘米处绑扎诱虫带,诱集叶螨、介壳虫、卷叶蛾等,越冬后销毁。(二)黄板诱蚜在有翅蚜迁飞期,利用蚜虫的趋黄性,在果园每隔20米左右挂一个黄色粘虫板,每亩悬挂23张,能够杀灭果树上的有翅蚜。(三)悬挂性诱剂通过人工合成昆虫性信息素,将其融入到橡胶等载体中缓慢释放即成为害虫性诱剂芯。将诱芯挂到田间就可用于害虫测报,预测其发生期和发生量,亦可直接用于防治。1、使用方法根据果园害虫发生情况,确定需要采用害虫性引诱剂(诱芯)的种类。在目标害虫老熟幼虫化蛹后5~7天将诱芯做成诱捕器挂在田间。诱捕器的做法是诱捕器可用废旧塑料筒、PVC管或纸箱自制,要求统一格式,诱捕器用塑料筒长度20厘米,直径为10~14厘米;纸箱三角形长度为20厘米,宽度15厘米,高10厘米;PVC管长20厘米,直径11~12厘米。将诱芯直接粘在粘板上,或用铁丝悬挂于其中。诱芯每月更换一次,粘板根据诱虫量及时更换。悬挂高度1.5米,为方便操作,田间排列最好为直线形。每个果园一般设置5个诱捕器,间距15~30米,在成虫未羽化前放好。每天观测1次,记录诱蛾数量,分析成虫发生的始盛末期,以指导防治。同时要随时补充诱捕器中蒸发的水量。如用于防治,要增加诱捕器的数量。从4月上旬~9月上旬,在果园里利用金纹细蛾、苹小卷叶蛾、桃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等性信息素在果园内诱杀害虫,降低害虫的种群数量,减少落卵量。悬挂时间金纹细蛾、苹小卷叶蛾、梨小食心虫为4月上中旬,桃小食心虫为5月下旬。2、用途预测害虫发生期和发生量根据诱集成虫的时间和数量,确定发蛾始期、盛期、末期,一般在发蛾高峰后3~5天即为卵初盛期,卵经3~4天即为初孵幼虫期,再经5~7天为2~3龄幼虫期,据此规律即可指导生产防治。如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棉褐带卷蛾、梨小食心虫,需在卵初期开始放蜂。药剂防治桃蛀果蛾、梨小食心虫和金纹细蛾,需在初孵幼虫期喷药。药剂防治棉褐带卷蛾,需在幼虫2龄期开始喷药。同时根据诱捕器诱集的虫量,预报目标害虫的发生量。用于测报的诱捕器,每个果园设置5个即可。迷向法防治害虫在果园设置数量较多的诱芯,使果园环境内充满浓度较高的目标害虫性信息素,从而使雄蛾找不到雌蛾进行交配,造成雌、雄蛾不能相遇,未经交尾的雌蛾产下未受精卵,不能孵化,从而减轻其为害,每亩果园需设置诱捕器30个以上,如采用迷向法防治梨小食心虫、棉褐带卷蛾,都有成功的事例。3、注意事项要根据每种害虫性引诱剂有效期长短进行定期更换,诱捕器中的水量要随时补充。果园内可同时挂不同害虫种类的诱捕器,每天要定时检查诱蛾情况,并将检查完的死虫捞出,以防重复计数。(四)果实套袋据典型调查,果树套袋防控病虫害的综合效果平均达到81.1%,其中虫害防控效果特别显著,平均达到90%,病害为76.7%,病虫防控效果显著。同时也减少了鸟兽的侵害。(五)糖醋液诱杀糖醋液是防治樱桃果蝇、金龟甲、吸果夜蛾等害虫的一种安全、经济、有效的方法。配制比例一般为糖:醋:水:酒=3:4:2:1,加适量90%晶体敌百虫。在糖醋液中放烂果诱杀效果更好。(六)杀虫灯诱杀利用杀虫灯是根据昆虫具有趋光性的特点,利用昆虫敏感的特定光谱范围的诱虫光源,诱集昆虫并能有效杀灭昆虫,降低病虫指数,防治虫害和虫媒病害的专用装置。主要用于害虫的杀灭,减少杀虫剂的使用。采用灯光诱虫物理防治技术,既能控制虫害和虫媒病害,也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有人担心,益虫也被诱杀了,其实没有必要。灯光诱虫与化学农药防治不同,灯光诱虫不会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害虫、益虫都不会被完全诱杀。杀虫灯使用的注意事项:(1)建议在使用时做好害虫种群数量监测,指导开灯时期在各代成虫盛发期前使用,有效控制害虫为害程度,同时减小对果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破坏。(2)建议晚7时开,12时关,早2时开5点关既可以诱杀晚间活动高峰期的害虫主体,又缩短了对天敌的诱杀时间,减少能源消耗、延长杀虫灯的使用寿命。(3)杀虫灯的悬挂高度应根据果园内的害虫种类、天敌种类、果树的高度而定。一般杀虫灯的悬挂高度以位于果树高度的2/3处效果较好;鞘翅目害虫为害严重的果园,应适当降低杀虫灯的高度,以悬挂在1.6~1.7米。

MORE

浅析苹果矮砧集约栽培技术

新模式技术优点一、经济利用土地 2012年我国苹果栽培面积257万hm2,产量3800万t,全国平均每亩产量为1t。在意大利,采用苹果矮砧集约栽培模式进行栽培的苹果园,全国平均每亩产量为3.3t,而新西兰则为3.1t。如果我国苹果园全部采用苹果矮砧集约栽培模式建园,达到目前产量,按照我国果农目前的管理水平,仅需要187万hm2苹果园,可以节约土地70万hm2。二、节约水资源 干旱是提高黄土高原区苹果质量的主要限制因子,要将黄土高原苹果建成世界级苹果产业基地,必须下功夫解决苹果园干旱的问题。据我们调查,渭北北部现有的15年生以上乔化密植苹果园,在树冠投影范围内,距地面2.5~3.0 m处土壤普遍有“干层”。如果仍然按照乔化密植的模式栽培苹果,“干层”将逐年上升,苹果园干旱将加重,果实品质下降。在原址更新建园,新的苹果园难于正常持续生长结果。采用低消耗、高产出的苹果矮砧集约栽培模式,配以适当灌溉或旱作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三、减少化肥农药污染 采用苹果矮砧集约栽培模式的苹果园,树冠紧凑,树体较小,枝条生长量相对较小,更多的营养用于果实的膨大。据测试,乔化密植栽培,树体一年光合作用产生的营养45%左右用于树体生长,55%左右积累到果实,而矮砧栽培65%~70%的光合营养输送到果实。矮砧模式的经济系数比乔砧栽培高10~15百分点,化肥、农药用量也可以减少20%左右,从而减少了化肥、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四、节约劳动力 采用苹果矮砧集约栽培模式的苹果园,便于机械化作业和标准化生产,除采果外,喷药、除草、灌溉、疏果等基本可以采用机械作业,节约劳动力。据测算,在意大利,每亩矮砧集约苹果园,每年需要5个劳动日,而我国每亩乔砧苹果园,每年需要30~50个劳动日。 新模式栽培技术要点一、应用矮化砧木 因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的差异,不同地区选择不同类型的矮化砧木及砧穗组合。各地在选择矮化砧木时,要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及以往矮砧适应性表现,合理选择适宜当地条件的矮化砧木及砧穗组合。应该对砧木的耐旱性、耐寒性、易成花性、易成形等进行全面评价,冬季极端最低气温、早春风寒情况、年降水量及灌溉条件等是必须考虑的因素。砧穗组合在充分考虑适应性的基础上,树体容易成花、较早成形结果是重点指标。一般情况下,选择M系作砧木的地区,极端最低气温应在-25~-23 ℃以上;延安、太原、邢台以北地区,可以选用SH系容易成花的砧木;东北寒冷地区可以选用GM256与寒富的砧穗组合。二、采用宽行密植 栽植密度应综合考量品种长势、砧木长势、土壤肥力及树形和架式等因素。长势强的品种(富士、乔纳金等)或土质条件较好及平地,采用较大的行株距栽植;长势弱的品种(如嘎拉、华夏、蜜脆及部分短枝型品种等)或土质条件差及坡地,采用较小的行株距栽植。同时,不同地区、架式和整形方式,也应采取不同的栽植密度。建议采用大行距、小株距栽植方式,行株距为3.0~4.0m×1.0~1.5m,每亩栽植111~222株。三、选用大苗建园 建园选用3年生健壮大苗,且品种、砧木纯正,无检疫性病虫害。健壮大苗标准是:苗木基部品种接口上10cm处干径在1.2cm以上,苗木高度1.5m以上;整形带内最好有6~9个有效分枝,长度在40~50 cm,分布均匀;苗木根系健壮,超过20cm侧根5条以上,毛细根密集;矮化中间砧苗木的矮化砧长度20~30cm,矮化自根砧苗木根砧长度20cm左右。栽前修剪根系的受伤部分,不带土的苗木应蘸泥浆或蘸生根粉后再栽为宜。矮砧苹果树主要靠矮化砧致矮,矮化砧的长度对矮化效果影响极大。生产中发现,M和MM系苹果矮化砧(中间砧或自根砧)的入土深度与树冠大小关系密切:矮化砧全部埋入地下,品种段容易生根,树体生长旺盛,矮化变成乔化;矮化砧全部露出地面,矮化作用强,幼树生长缓慢,中心干易歪斜。因此,栽植时要特别注意矮化砧的入土深度,特别注意不能让品种生根,这甚至直接关系到建园的成败。一般来说,在旱地建苹果园,栽植时矮化砧(中间砧、自根砧)露出地面3~5cm,即不让品种段生根为宜;在有灌溉条件的地块建园,栽植时露出地面5~8cm。生长势旺的品种在以上基础上可再多露2~3cm,生长势弱的品种可再少露1~2cm。四、设置立架集约栽培 利用矮化砧苗木建立的苹果园,树体易出现偏斜和吹劈现象,须进行立架栽培。一般10~15m间距设立一个镀锌钢管(直径6~8cm)或水泥柱(10cm×12cm),地下埋70cm,架高3.5~4.0m,均匀设4~5道直径2.2mm钢丝,最低1道钢丝距地面0.8m。每行架端部安装地锚固定和拉直钢丝(向外斜15°左右)。临时措施也可在每株树旁栽一竹竿作立柱,扶直中心干。中心干延长头固定在竹竿上,要求竹竿直径1.0cm左右(太粗会影响侧芽萌发),高度3m。同时配套必要的肥水一体化设施等。五、培养高纺锤形和下垂枝修剪 树形选择与栽植密度、架式、砧穗组合、土肥水条件等有关。土壤比较肥沃、降雨较多或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宽行密植栽培的苹果园树形可采用高纺锤形;在干旱或土壤条件较差地区,砧木矮化性较弱,栽植密度较小,树形可选择自由纺锤形或细长纺锤形等。高纺锤形整形要点:控制树冠冠幅,加强中心干干性,树高3.5~4.0m,主干高0.8m左右,中心干上着生30个左右螺旋排列的小枝,结果枝直接着生在小主枝上,小主枝平均长度为1m,与中心干的平均夹角为110°,同侧小主枝上下间距为0.25m,中心干与同部位的小主枝基部粗度之比3~5∶1,成形后的高纺锤形在春季每亩留枝量为6万~8万条,长、中、短枝比例1∶1∶8。应用矮化砧木、采用宽行密植、选用大苗建园,设立支架肥水一体化栽培、高纺锤形和下垂枝修剪,这5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依存、自成系统、缺一不可。

MORE

1 2 ... 12 13 14 15 16 17 ... 24 25 第 13 页 共 75 条